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官方微博
您现在的位置: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成果转化|双一流建设 >> 专家观点 >> 正文
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路径研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196 更新时间:2018-3-3 16:15:44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求失衡。企业面临严重的结构性人才紧缺问题,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地就业以服务于社会及地方经济,导致全社会人力资源使用的低效率。通过对目前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促进产教融合,充分发挥大学的人才培养及服务于企业和地方经济的路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学生就业
  长期以来,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存在严重的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问题。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又无法顺利地找到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改变传统的以高校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用人单位及岗位技能的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可大大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一、产教融合的涵义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发展思路;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有效对接。所谓“产教融合”是指校企双方基于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和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两个角度进行的深入整合双方资源的活动;体现为在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全面进行教学过程的改革,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术和技能的培养。
  二、我国高校与企业实行产教学融合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校企合作能够实现企业和高校双方的资源整合与互利。但是目前二者的融合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校企业合作,企业缺乏合作动机。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并不完全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很多情况下,是企业基于社会责任感,或通过高校中的个人关系为学生开发校企合作基地。这使得学校开发校企合作基地的步伐举步维艰。没有广泛充足的合作单位,学生因为缺乏选择而兴趣索然,导致学校、企业和学生都不能真正受益于校企合作。
  2.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层,未能深入到教学各环节。一些高校邀请企业家到学校与学生交流座谈,或请学生们到企业进行参观,或在学生大四阶段招募一些企业来学校进行校园招聘,这些做法是好的,但是从长远看,这些简单的措施并没有解决学生职业技能缺失的问题,毕业后学生仍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问题。
  3.学校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通过对全国几百所不同性质的高校进行调研发现,重点大学、普通高校、民办高校的课程设计具有很大的雷同性,那些非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在学校里并没有真正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他们学会了很多“为什么”,但“怎么做”却知之甚少。这样的知识能力结构很难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
  4.学生毕业实习走过场。高校在大四下学期为学生安排了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但由于这个时候学生马上临近毕业,他们更加关注就业的问题。每天走马灯一样穿行于各大招聘会上,盲目地四处投放个人简历,加之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固定实习单位数量少,难以控制学生的实习过程及效果。导致学生甚至家长们对实习环节不重视。
  5.社会大环境的缺失。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必然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需要的是合格的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报酬,培养人才在他们看来似乎应该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这种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导致整个社会缺乏将“人才培养视为已任”的大环境,不利于企业主动与培养人才的高校进行合作。
  三、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路径
  针对上述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
  1.高校主动与企业用人单位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其真正需求。从营销学角度,用人单位是高校的“顾客”,如何满足顾客的需要,是营销活动永恒的话题。它并不限于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还包括很多方面。如能否利用高校知识培养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某些培养课程;能否考虑为合作企业界的人士提供学历教育的服务;或者让同时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为企业做咨询等等。
  2.高校明确目标就业岗位的胜任模型。根据营销理论中“STP”理论,任何组织都不能满足所有的顾客的需求,组织需要将市场进行细分,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空间。过去,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上常常犯“大而全”的错误,导致其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高校应通过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行业、岗位,按目标就业岗位的胜任模型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为学生找到真正合适的“婆家”。
  3.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上加大实训内容。首先,应对传统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修订;其次要调整课程结构,加大实习实践的课程比例;第三,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以实践技能为主要评价维度的学生评价结构等等。
  4.校企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校企双方根据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将高校教师安排到企业从事某项具体的工作或项目,将企业人士安排到高校从事学生专业技能课程的讲授工作。这样一方面为高校培养“双师型”人才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可填补企业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
  5.全社会应当倡导这样一种人力资源的观念,即人才是属于社会的,任何组织都拥有使用人才的权力,但同时也都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人才并不只是高校的责任,任何社会主体都要主动承担这一社会责任。
  四、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校企联合实现产教融合是有效促进的途径。高校与企业在承担各自的使命与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更加深入的融合实现双方优势的互补和互利,能够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效率,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Jagdish N. Sheth.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customer-centric marketing [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0,?28(1):55-66.
  [2]刘博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转型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4-28(3).
  [3]贺伟,李艳文.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统整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8):75~80.
  作者简介:陶咏梅,管理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国际商务学院客座教授;胡兴启,工商管理硕士、研究员,北京国际商务学院呼叫中心与服务外包学院院长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最新推荐 更多>>
    行业资讯

    | 法律公告 | 寻求报道发展历程 | 联系我们 | 公益活动 | 赛事活动 | 联盟成员
    电    话:010-56257726  传   真:010-56257726  Email:Hezuo@cauec.org 
    京西办公区:北京莲石湖西路98号院7号楼阳光大厦   万寿路办公区:北京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工信部机关 
    Copyright 2014-2024 版权所有 校企合作联盟 校企联盟(北京)科技咨询中心  京公网安备11010902000809号   京ICP备14029264号